NEWS

嘉成新闻

嘉成首页    嘉成新闻    我国油脂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探讨

我国油脂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探讨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以及油脂需求的持续上升,国内油脂压榨行业快速发展起来。同时,行业进入门槛低导致行业扩张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国内油脂压榨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局面。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令行业利润挖掘潜力有限。近年来,国内油脂压榨行业又呈现新特征:国内油脂油料市场进口依存度很高,原料暴露在外,而国内调控政策的强化令上游价格无法顺利传导至下游产品,压榨行业原料在外而产品在内的局面,令行业发展遇到新的困境。谋求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探索国内油脂压榨行业整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务之急。


  一、国内油脂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大豆榨油的国家,历史已近千年,目前是全球第二大豆油生产和第一大消费国。我国油脂产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油脂加工产品种类繁多,且比例不协调


  在我国油脂加工行业中,产品种类多样,但产能或产量比例相差悬殊。从我国2010/2011年度植物油压榨行业的产能结构可以了解到,我国大豆压榨能力约占油脂行业总产能的63.8%,菜籽压榨产能约占10.05%,然后是花生和葵花籽。豆油产量比例明显占据第一的位置,达到52.74%,菜籽油占比26.49%,花生油占比11.82%,然后是棉籽油和葵花油,各品种在整个油脂行业的比例十分不协调。可以说大豆压榨在我国油脂加工行业中独占了半壁江山,因此,从大豆压榨行业的主要特点和豆油市场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我国整个油脂行业的大致轮廓。2009/2010年度我国豆油产量为87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2.5%,是全球第二大豆油生产国,预计2010/2011年度我国豆油产量有望超过美国。


  2.油脂加工行业的发展主要由经济增长推动


  随着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油脂类食品的消费也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首先,国民收入大增引发的收入效应增加了油脂消费的总需求;其次,城市化进程持续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也开始向城市转变,同时导致植物油消费增长。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植物油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消费潜力较大,今后几年豆油产量仍会继续上升。另外,经济增长将推动禽畜类产品的消费,而养殖业对豆粕需求较大,同样会间接促进豆油产量的提高。


  3.大豆油脂加工产能迅速扩张


  我国是全球豆油生产增长最快的国家,过去10年间,豆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2%,远远高于其他国家,预计2011年全国大豆压榨产能将高达1.02亿吨。从每年压榨产能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2004年之后全国压榨产能有一次放缓,但随后逐年递增,2010年增长速度略有下降,但2011年产能增长水平再度接近2004年高位。尽管如此,2009/2010年度我国豆油新增供给总量1060万吨,其中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生产的豆油数量约72万吨,约988万吨的豆油或由进口大豆生产,或来自直接进口,豆油供给对外依赖度超过93%.


  4.油脂加工行业呈现地域集群效应


  我国大豆产量居全球第四,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松辽平原、华北黄淮平原及山陕地区。东北地区大豆质优粒大,含油率高,年总产量占全国的40%,商品率居全国第一,是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黄淮平原是我国大豆第二大产区,产量占全国的30%.我国大豆除自销和出口外,还从美国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进口。


  将油脂加工业按地域划分,就会发现山东产能非常庞大,约占全国总产能的20.07%,其次是江苏占15.97%,广东、黑龙江、广西以及辽宁分别占11.95%、9.94%、8.7%和7.54%的比例。根据各省的情况,我们将全国豆油压榨产业划分为五大压榨圈,其中东北地区约占全国产能的15.3%,环渤海地区为33.6%,该地区主要是京津塘加上山东等地,其所占比例最高,接下来是长三角的江浙一带,所占比例也超过20%,以珠三角经济圈为代表的华南地区所占比例约为24.8%,排名最后的是内陆压榨圈,占比5.8%.


  5.压榨业呈“外资、国有、民营”三足鼎立之势


  目前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呈三足鼎立之势,已基本形成“外资为主导、大型国企次之、民营企业补充”的市场格局。其中,2010年国企压榨量占整个行业的30.34%,外资约占37.24%,民营企业占32.42%;在2008年时,国有企业的占比为20%,外资企业为37%,民营企业为43%,可见近两年在压榨产能增长方面,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


  分地区来看,东北内陆地区以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为主,如以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吉林德大油脂公司和沈阳金石豆业公司等为代表的东北大豆压榨圈;沿海地区主要以外资为主导、大型国企次之、民营企业补充,如环渤海地区以大连日清公司、秦皇岛金海油脂公司、河北汇福粮油公司、九三油脂公司、山东渤海油脂公司、烟台益海油脂公司、日照邦基三维和黄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大豆压榨圈,江浙地区以张家港东海粮油公司、连云港益海油脂公司、南通嘉吉公司、宁波金光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江浙大豆压榨圈,以及华南地区以泉州福海油脂公司、东莞嘉吉公司、东莞中谷公司、广西大海油脂公司等为代表的华南大豆压榨圈;西北及中原地区主要以外资和民营企业为主,如以四川金石油粕公司、重庆新涪油脂公司、陕西邦淇油脂公司、周口益海油脂公司、郑州阳光油脂公司为代表的内陆大豆压榨圈。


  6.集团化经营趋势明显


  国内油脂加工行业呈现集团化的趋势,产能扩充的同时集中度也在提高,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收购兼并的方法整合行业资源。据统计,全国前十位的压榨集团集合了全国约70%的压榨工厂,规模较小的压榨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以中纺集团油脂压榨扩容为例,集团现阶段的产能约为2.5万吨/日,年产能150万吨,精炼200万吨,集团中有6家企业是2009年所并购,并购之前的一年,这6家企业的年加工量不足100万吨,并购后实现规模化生产,其总产能增长至300万吨,这也是压榨量近年来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7.油脂加工自身的特点和经营模式


  首先,油脂加工企业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较强,经测算,固定资产每投入1元钱就需要2元钱的流动资金支持。其次,现阶段油脂加工业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无论是采购还是基础设施环节均需要大量资金。再次,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集团都采取以集团作为一个中心,集团负责统一的原料采购、统一套期保值、统一产品销售,而工厂则作为成本中心负责加工的模式。


  二、国内油脂压榨行业存在的问题


  1.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压榨利润呈下降趋势


  国内需求增长以及行业进入门槛较低推动了油脂压榨行业的快速扩张。近10年,我国压榨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大豆压榨行业的发展轨迹代表着国内油脂行业的发展路线。1999年,外资开始大举进入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到了2000年,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油厂在100家左右,日压榨大豆能力为6.4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为600吨,全年大豆压榨能力首次突破1000万吨;2001年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至10.7万吨,2004年年底达到20.2万吨,2005年年底达到25.4万吨;到了2006年年底,我国日压榨大豆300吨以上的企业已超过170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25万吨,单厂平均压榨规模超过1500吨,按年开工300天计算,年加工大豆能力达到7500万吨;2008年,我国日压榨300吨以上的油厂日榨油能力达到30万吨,年加工能力约9000万吨。由以上数据可知,2000年至2008年,我国日压榨大豆能力增长了3.7倍。2011年,国内油脂压榨产能预计将超过1亿吨。


  虽然压榨产能的扩张伴随需求的增长而来,但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远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以2010年为例,按照美国农业部预计中国大豆压榨量为5600万吨,按产能1亿吨计算,行业平均开工率为56%,产能的扩张导致压榨利润不断下降。由于油脂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差异化溢价空间比较小,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的程度,进一步削减了行业利润空间。


  2.原料进口依存度高,物流环节增加风险


  由于需求量不断增长而国内产量相对平稳,导致国内油脂油料行业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国内大豆进口依存度为80%,进口大豆折油以及直接进口豆油计算的豆油进口依存度超过90%.我国大豆消费呈刚性增长态势,其拉动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饲料养殖业对豆粕需求的增长;二是食用油需求的刚性增长。根据农业部饲料工业部门的统计,过去5年,我国饲料工业总产量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目前仍呈增长趋势。豆粕作为一种高蛋白饲料原料,在饲料生产及畜禽喂养中受到青睐,不断挤占其他蛋白粕的份额,需求量增长较快。我国食用油需求持续增长,农业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食用植物油人均占有量达到15.1公斤,较1996年增加7.4公斤,年均增长幅度9.6%.尽管我国人均食用植物油占有量快速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即使考虑到我国与欧美国家饮食习惯的差异,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增长空间。植物油需求及饲料需求的增长对大豆需求形成拉动作用,未来几年大豆需求仍会保持增长态势。


  将大豆从国外运到国内需要1个月半的时间,而从发运到采购需要提前一段时间,企业往往要承担两三个月的时间风险,即便看到价格下跌,物流上也已是不可逆转。大豆的定价权掌握在CBOT市场,而下游豆粕及豆油价格又不完全跟随国际大豆走势,导致上下游价格传导受国内外条件的制约并不十分通畅。虽然企业可以借助期货市场套保,但由于国内外期货市场走势受不同因素影响,尤其是国内市场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企业不能够完全通过套期保值来转移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就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在油脂压榨行业产能过剩、行业加工利润微薄、市场风险大的背景下,增加了整个行业的不稳定性。


  3.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不一致,存在“无序”竞争现象


  油脂企业虽然均以压榨为主业,但具体企业经营目标可能会不一致,往往会造成竞争的“无序”状况。目前市场上有这样几类企业:一是价值链比较完整,通过上下游延伸产业链的方式获利;二是横向发展,加工只是企业的一部分,在其他产品上进行拓展;三是在行业内追求规模,用加工量和营业额作为目标,追求做大规模,通过做大规模树立行业形象;还有一类企业主要以金融为目标,部分油脂企业将业务拓展至房地产等其他行业。油脂加工行业资金的流动性较强,短期融资可以用在长期的固定资产合作上,也可以用在其他行业里。有些企业把大豆贸易,或者是油脂加工本身作为一种融资的手段,这也是企业的目标,不同的企业目标造成了在市场竞争上采取的不是一种方法,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就会出现“无序”的竞争情况。


  4.受政府政策、终端调控影响大


  油脂油料属于基础产品,涉及百姓生活,关系到CPI走势,因此国家对油脂行业的调控力度较大。2006年、2007年,国内食用油价格大幅上涨,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在此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增强国家调控植物油市场的能力。比如,2007年9月底和2008年3月初,分两次销售20万吨储备食用油,调控植物油价格;较大规模进口豆油和大豆,充实储备;出台油料生产扶持措施,对东北、内蒙古种植高油大豆实行良种补贴,补贴规模由1000万亩扩大到4000万亩;建立健全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培育油脂、油料期货市场,建立产销预警体系;对国产大豆及油菜籽进行政策性收储。2010年下半年,伴随着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的大幅上扬,国家于2010年10月20日启动销售临时存储植物油政策,并一直延续至今;国家通过拍卖植物油及大豆,定向划转植物油及大豆增加市场供给;同时,通过小包装植物油的限价措施来稳定市场价格。下游产品价格受到国家调控,而上游原料价格却取决于国际市场价格,上下游价格传导不顺畅导致油脂企业出现了长时间的亏损局面。


  三、油脂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1.油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油脂产业主产品主要是油脂及粕类,其消费前景较为广阔。目前中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在18公斤左右,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经超过35公斤,欧盟接近40公斤,与我们饮食结构最为接近的中国香港地区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在26公斤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食用油消费水平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按每人每年消费量增加8公斤计算,需要新增1040万吨食用油供给。


  从饲料消费来看,粕类需求上升空间也同样巨大。根据中国肉类协会的统计资料,截至2010年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只有58.8公斤左右,实际可食用的消费量还要少于此数目。而美国人均消费量在120公斤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100公斤以上。中国肉类协会调查的资料还显示,我国香港地区在2002年肉类人均消费就已达到124公斤,我国台湾地区同年的人均肉类消费也有82公斤。可见,未来我国的肉类消费量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人口消费结构上看,当前我国养殖产品增长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在农村人口部分。截至2009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53%左右,但农村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城镇居民的一半左右。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逐渐提高,农村居民肉类消费增长速度要快于城市居民。伴随着肉类消费的增长,我国养殖业也必将面临较大的规模增长,粕类需求量也将逐年扩大。


  另外,中国人口目前以每年700万左右的增速惯性增加,按当前人均消费水平计算,每年要增加食用植物油需求近13万吨,需要新增肉类产品280万吨,油、粕两个方面的需求量都将刚性增长。


  因此,油脂产业的下游消费前景较为乐观,但油脂产业的上游供给面临较大挑战。假设新增1000万吨食用植物油需求,按目前油脂消费结构,约需要640万吨豆油、100万吨菜籽油等,约合3500多万吨大豆、300万吨的油菜籽,仅这两个品种就需要新增耕地约2.6亿亩。但是,目前国内耕地可开发潜力已基本枯竭,随着城市化发展、铁路公路建设和产业西迁等对耕地的占用,耕地面临持续减少的威胁。因此,长期来看只能依靠加大进口来保证油料供给。


  2.油脂行业发展对策探讨


  油脂产业问题突出,但同时也存在着机遇。如何缓解矛盾,科学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以及行业的优化整合,也需要企业从上下游各个环节做好工作。


  从上游看,需要加强油料的供应保障。在国内,通过市场规律调节,实现耕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保护耕地,严守面积底限。引导民间资金开发和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技术,推进品种改良和应用,推广高油高产油菜籽品种;对大豆进行差异化竞争,推广国产高蛋白大豆的品牌化经营,依靠食用品质的优势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在国际市场,国内企业有必要在上游培养产业链条。加大民间力量的海外投资,通过合作或购买等形式掌握更多的耕地资源,增加海外油料商品向国内的输送能力,增强在世界市场的定价权。油脂企业打造原料领域的产业链条,既可以增加获利渠道,又可以增强风险的自我消化对冲能力。例如,国际四大粮商在南美、北美广泛渗透到贷款、种子、农药、化肥、仓储、物流等环节,控制了大豆等商品的供应源头,在原料牛市时从上游产业加大获利,在原料熊市时从下游加工获利。从国家角度来讲,探索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型储备模式愈发重要。积极寻找和建立高效的海外采购和套保机制,加强油脂油料进口资源的国家储备,建立灵活健康的国储库存释放机制。


  对于压榨领域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有必要从政府高度加强监管控制。严防地方政府为创政绩向企业开绿灯,盲目新建扩建压榨项目。对行业内重复性建设项目的融资予以严控。利用市场规律来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自由竞争将一批产业链条短、抗御风险能力差、生产效率低、盈利能力弱的企业淘汰出市场,鼓励有良好资金资源基础和管理能力的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只有整个行业实现了优化重组,才能减少无序竞争的行为,避免盲目采购造成价格的暴涨暴跌。同时,在调控中需要减少行政式的硬性干预,减少价格管制、定向销售等方式造成对市场自由竞争秩序的破坏,避免价格管制造成的短期供需失衡。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如何在低产能利用率、低利润、高竞争、高风险的市场环境中立足,伺机做大做强,不仅需要苦练内功,还要积极寻找和开拓高利润的差异化竞争领域。由于国内油脂压榨企业多为近年建设而成,在设备和技术的先进性方面多数没有问题,同时大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较为先进,真正要做好的是物流体系及风险管理。较为高级的物流配送体系是依托港口、铁路等交通枢纽打造低成本采购和发货运输网络,依托合理布局的工厂网点建立最高效的产品配送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包含了延长产业链条,加强上下游之间风险转移消化机制,更主要的是以套期保值为核心的依托金融衍生品市场建立的风险控制体系。从油料的种植到贸易,再到油料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要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确保利润的稳定性。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层次分明的风险管理团队和科学严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合理稳健并能适时创新的风险管理策略。

 

 
创建时间:2023-05-17 10:19
浏览量:0
收藏